《食品安全導刊》刊號:CN11-5478/R 國際:ISSN1674-0270

登陸 | 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女大學生吃偏方一個月砷中毒 尿砷檢驗超標5倍多

2019-01-05 10:25: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家住漢口的小胡是一名在讀大學生,今年21歲。本月1日,小胡在家人陪護下,來到市職業病防治院就診。

該院衛生檢驗科發現,小胡的尿砷檢驗結果異常。初步診斷為小胡體內含砷偏高。隨后,該院為小胡作了復測,結果和首次檢測基本一致,尿砷濃度高達1.6mg/L。尿砷中毒參考值為0.3mg/L,小胡的檢測結果已超出5倍多,屬于砷中毒患者。

小胡介紹,一個月前,她情緒比較低落,媽媽說身體不適需要調養,便帶著小胡找到開診所的“熟人”看病。這名“熟人”給小胡配制了中藥偏方,其中有黃色粉末,成分不詳,說吃完就會好。

小胡吃了一個月偏方,發現她腹部皮膚大面積變黑。“這是怎么回事?”小胡感到害怕,和家人一起去醫院看皮膚病科,有醫生告訴她說,這皮膚不疼不癢,也沒有病變現象,應該去做毒性檢測。經醫生介紹,小胡這才輾轉來到市職業病防治院檢查,被確診為砷中毒。

砷中毒改變皮膚色素

市職業病防治院職業病科醫師向婷婷說,根據醫學檢驗,患者因服用了成分不詳的中藥偏方,出現了明顯的皮膚角化、色素沉著等現象,臨床表現確診為慢性砷中毒。她的皮膚改變,主要是由于砷進入人體后,與含巰基的表皮角蛋白結合,抑制了巰基的活性,而使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產生較多的黑色素,使皮膚發生色素改變,常為色素沉著伴色素脫失。

幾年前,市職業病防治院曾檢測過一批因投毒而發生的急性砷中毒患者。此次,小胡這種例子,屬于低劑量、長期攝入中藥而引起的慢性砷中毒,導致皮膚改變。

某些“偏方”常含雄黃、朱砂

向婷婷提醒市民,與小胡經歷類似,這種長期吃偏方、低劑量的砷中毒病例,臨床表現特異性不明顯,容易被患者忽略,也容易導致誤診。如果任由發展不及時治療,將對患者的肝腎造成嚴重損害。近年來,由于應用中藥偏方治療皮膚病、風濕類疾病而導致砷、汞中毒的病例時有發生,有些中藥特別是某些所謂的“偏方”常含有如雄黃(砷硫化物礦物,含砷70%)、朱砂(含汞)等,長期或過量服用有可能引起慢性砷、汞中毒。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中國 Copyright ? www.mytravellingguide.com 2012-2018

京ICP備09075303號-1 海淀分局網絡備案編號:1101085079,1101055372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中路39號萬地名苑1號樓1004室(郵編100039)

聯系電話:010-88825653   010-88825683  010-64972251   010-88825687   業務咨詢:010-88825689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