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添加劑的食品吃還是不吃?如何掌握訣竅避免危害?
今天晚上在超市選購食品,只聽到在我對面的那兩個人的對話:親,不要買那些餅干、甜飲料,里邊有一大堆的食品添加劑,咱們還是多買些新鮮的食物吧。當我聽到這句話,心里有些暗喜,這是個很關注食品安全的懂健康的人。
但是后邊一句話,另外那個人說的:那為什么那些甜飲料、餅干、都放在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呢,這是在促銷?還是吃了沒問題?食品添加劑,我也覺得不好,但是,我也說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買還是不買,吃還是不吃?
小科普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5年)的規定:食品添加劑是因為改善食品的品質和食品的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學合成物質或天然物質。食品添加劑按其用途可分為23大類。截止至2011年,允許使用的品種已達2400多種,其中包括食用香料1853種,這些數字仍在不斷增加中。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可以有效改善食品的品質和色、香、味、形,也可以延長食品的保存期。
食品添加劑的有利一面:
食品添加劑本身未必會降低食品的安全性,有很多甚至是保證食品安全所必需的!拿防腐劑來說,比如低糖果醬、果脯之類的產品,雖然能量明顯降低了,但因為加的糖比較少,達不到室溫下抑制霉菌和酵母繁殖的作用,如果不加入防腐劑,就很容易發霉變酸,從而帶來食品安全風險。再比如咸度比較低的醬油和醬菜,酸度達不到6%的醋,質地不那么硬的牛肉干等,也都有同樣的問題,所以需要加入少量防腐劑。
又比如說,在含有大量油脂的產品(如烹調油、油炸食品、去殼堅果)當中,如果不加入抗氧化劑,在儲存中就可能會提前發生脂肪氧化,不僅味道難聞,而且會產生促進衰老的自由基。與霉菌、毒素和氧化脂肪相比,那點防腐劑和抗氧化劑的毒性要小得多,也就是說,加入它們反而有利于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
但是,一般來說,一種添加了很多添加劑的食品,也不是值得提倡的食品。這是因為,它們往往已經脫離了天然的形態,營養價值也大打折扣。比如說,新鮮的蔬菜、水果、雜糧、肉蛋奶等,食品添加劑的數量很少,甚至沒有;而那些營養價值低、加工程度高的零食、點心、飲料,其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和用量卻很多,甚至有些產品沒有食品添加劑根本就做不出來。絕對不含添加劑的甜飲料、冰淇淋、膨化食品等,幾乎是不存在的。餅干、蛋糕之類的食物,沒有食品添加劑也幾乎沒法做出來(即便自家做,也必然要加入碳酸氫鈉之類的物質)。
所以,與其計較一種食品中所含食品添加劑的品種、數量,不如直接去買新鮮天然的食品。如果確實為了口感而需要吃某些經高度加工的食品,那就別為食品添加劑而糾結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掌握訣竅,避免危害呢?
1.選購正規廠家的產品。相對而言,正規廠家比小廠家、小作坊更能保證其食品的安全性。
2.購買食品前仔細觀察。要認清“原色”食品,對于食品外表異乎尋常的光亮和雪白,應考慮其可能存在的問題。例如,竹筍、銀耳、粉絲、海蜇等制品的外表過于雪白透亮,就應小心提防。若在進食時發現所吃食物對舌頭、喉嚨有刺激性,口感不好,或一旦嘗出味道有異,也不宜再繼續食用。
3.腌制品、熏制品中的添加劑含量通常較多,平時應盡可能少食或不食。
4.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和兒童,由于機體代謝能力低下,不適宜食用防腐劑、色素等添加劑含量較多的食品,如方便面、火腿腸、罐頭、飲料等。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