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食品小作坊的生產經營行為迫在眉睫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民為安。然而,長期以來,食品小作坊缺乏監管及相應依據和標準,一直是管理上的“老大難”。很多看似誘人的小作坊食品,背后的生產環境怎么樣、衛生情況是否達標等,只能憑商販的良心及自覺。這樣一來,不法商販有機可乘,也給消費者帶來巨大健康隱患。因此,規范食品小作坊的生產經營行為迫在眉睫。
小作坊食品安全難題如何破?怎樣才能既維護消費者的消費安全,又保護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進而促進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筆者認為,“一刀切”的食品行業準入門檻顯然不適合目前的國情,對于小作坊食品的安全整治應疏堵結合。
在筆者工作的浙江杭州市余杭區,針對當地部分肉制品無證生產問題,從2012年起,市場監督管理局就開始聯合相關部門,以疏堵結合為原則開展整治提升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相關部門深入調查,掌握實情,將當地肉制品生產經營戶進行摸底,了解了無證無照非法加工點的情況。借鑒以往幾次專項整治“只堵不疏”的經驗教訓,監管部門提出“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的整治方針,實施“兩手抓”舉措:一手抓專項整治,著力治標,重拳出擊,打擊非法加工;一手抓提升改造,著力治本,引導肉制品加工戶進駐標準廠房、合法生產經營。同時嚴厲整治無證肉制品加工行為,多部門采取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無證無照肉制品加工行為,對涉嫌違法犯罪的一律予以立案查處。不僅如此,相關部門還嚴查流通環節和餐飲服務環節的非法肉制品,嚴格索證索票,加強產品抽檢力度,對從非法渠道購入肉制品和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肉制品的行為依法查處,從而堵住無證肉制品銷售渠道,杜絕無證生產死灰復燃。
經過幾年的整治提升,當地肉制品加工園區內的各加工戶,從以前的臟亂差發展到目前的工藝流程合理有序,廠房寬敞明亮,產品合格率逐年提高,銷量穩步增長。有些企業的產品還銷往國外,朝著規?;?、標準化方向發展。該園區的成功運營,樹立了小作坊食品安全整治提升成功的“余杭樣板”。此舉不僅有效增強了當地肉制品行業的自律意識,規范了行業秩序,也提升了該地區食品安全水平。
筆者認為,“破題”小作坊食品安全難題,需要監管部門開動腦筋、多花心思,同時還需要社會各界齊參與,有效形成合力。未來,還應強化生產過程控制,推進食品生產領域電子追溯體系建設等,由此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