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云平臺托起溯源管理“輕終端” 全鏈條監管構筑食品安全
一張二維碼,勾勒出食品從業者的行為畫像;一條溯源信息,串起一棵菜從田頭到餐桌的流轉路徑……
在去年建設蘇州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的基礎上,今年市食藥監局繼續牽頭蘇州市政府實事項目“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鍛造食用農產品流通溯源鏈條,覆蓋了以南環橋批發市場為龍頭的31291家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戶,并將監管網絡向流通、生產、餐飲環節延伸,建成了全市食用農產品信息化監管網絡,初步實現了食用農產品來源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
全鏈條監管給餐桌安全上保險
短鏡頭
走進吳中區蘇苑農貿市場,分別豎立在門口、懸掛在主通道上方的幾塊顯示屏正滾動播放信息,不僅有市場的進貨量、各攤位的銷售品種、進貨來源,還有當天市場上所售農產品的抽樣檢測結果,幾號攤位上銷售的哪種菜品合格與否,消費者一目了然。
屏幕上每天更新的檢測數據出自檢測員孫琴之手。蘇苑農貿市場一角設置了一間蔬菜殘留農藥快檢室,每天早上6點半到崗后,孫琴要從市場上隨機抽樣16種農產品進行檢測,化驗結果如果提示農藥殘留、添加劑超標等不合格現象,她就立即通知市場管理人員,要求經營戶停止銷售相關批次的農產品。蘇苑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除了來自南環橋批發市場的,也有不少本地阿婆自產自銷的“提籃小賣”。批發市場的貨源已經經過“批批檢”,孫琴每天抽檢便主要針對本地自產的蔬菜。通過整理數據可見,平均合格率在99%以上。
孫琴完成的每一批次抽樣檢測結果,不僅實時更新顯示在市場的顯示屏上,也同步上傳到蘇州市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管理系統中,作為食品安全風險防控的參考數據。
長聚焦
蘇州市場上的食用農產品,80%以上由外地輸入,20%地產為補充。外地的食用農產品要進入蘇州市場,不僅要帶來記載產地信息的“身份證”,也少不了監管部門檢驗質量合格后頒發的“健康證”,兩證缺一不可。外地農產品“進門”時要先過檢驗關,進入后的流通、生產、餐飲消費等環節也全程可控——在我市構建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的保護下,市民手中的“菜籃子”可以拎得輕松一些。
接連兩年,蘇州市“兩會”人大、政協的大會議案和一號提案分別瞄準食品安全監管問題,市政府實事項目則持續推進監管體系建設。去年,我市完成了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建設,
主要針對上游批發市場,實現了覆蓋全市的1家一級批發市場、7家二級批發市場和主城區10家農貿市場的80%以上大宗食用農產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安全可控。在此基礎上,今年蘇州市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實事項目建設進一步推進,監管網絡從批發市場向下游的食品流通、生產、餐飲等環節深入延伸。
買菜時掏出手機掃一掃農貿市場攤位上的二維碼,攤主信息、進貨渠道等一一呈現;打開電腦登錄蘇州市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平臺,更是可以一網打盡食品生產、經銷單位的各類信息,如某農貿市場是否開通了快檢、某餐飲公司的食品經營許可證是否在有效期內……在這個大數據匯織成的“食用農產品溯源服務云平臺”上,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精準的搜索找到答案,進一步打通了群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路子。
“‘云平臺’突破過去監管體系主要依賴硬件終端的重架構模式,經營戶和消費者在電腦或手機上都能輕松操作,是一種輕型終端的監管模式。”市食藥監局食品流通監管處處長鐘軍告訴記者,經營戶登錄“云平臺”,可以在線完成農產品交易的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操作更便捷規范。發生應急事件時,監管部門也能快速反應,迅速查到問題產品的來源去向,精準處置。
與此同時,“云平臺”也為經營戶多加了一層保護,一旦發現問題,倒查追究涉案環節相關主體時,經營戶只要確認履行了義務、能提供合規的進銷憑證,可以依法予以免責或從輕處理。“‘云平臺’保護了經營者守法經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主動填報信息,使得監管體系的這一閉環更加牢固。”鐘軍說。
截至目前,我市涉及食用農產品主要流通渠道的170家農貿市場、335家餐飲單位、38家大型商超、16家生產企業、25家配送企業及10家種養殖基地已接入“云平臺”。依托“云平臺”,我市覆蓋批發、農貿、商超、配送、生產、餐飲等全環節全鏈條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基本建成。
近九成學校食堂實現“明廚亮灶”
守護學生餐桌安全放心看得見
短鏡頭
今年10月底,上海一所民辦國際學校的后廚被發現存有發霉變質的番茄、洋蔥,事件被曝光后引發社會關注,再次觸動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脆弱神經。
該事件發生后,蘇州市食藥監局迅速組織民辦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專項突擊檢查,檢查了覆蓋全市范圍的146家民辦學校食堂,檢查結果總體情況良好,化解了蘇州家長的疑慮。
檢查中發現,昆山一所國際學校的食品承包經營商和上海“霉番茄”事件涉事學校是同一個供貨商。令人欣慰的是,并沒有發現發霉腐爛變質、過期、虛標日期的原料,也沒有發現食堂所售膳食和公示樣品及菜單不符的情況,食堂員工都持有有效健康證明,食品原料進貨登記齊全。
針對檢查中發現個別問題和隱患,監管部門已督促經營者立即整改并跟蹤復查,針對兩所學校超范圍經營、索證索票不全和未按要求貯存食品的行為分別進行了警告處罰。
長聚焦
校園食品安全是食品監管部門監管的重中之重。目前,蘇州全市建有1817家學校食堂,為保障全市167余萬在校學生食品安全,市食藥監局始終將學校及校園周邊食品安全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完善責任體系,依法實施監管,全面排查風險,提升管理水平,有效防控校園群體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結合2018年蘇州市實事項目“食用農產品安全區域性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我市110家學校食堂已納入試點,通過使用蘇州市食用農產品統一銷售憑證和加入“食用農產品溯源服務云平臺”,實現了從“農田到學生餐桌”的食品鏈條全程可追溯。
食用農產品安全區域性風險防控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幫助學校食堂更好地執行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制度,便于對原材料來源信息和檢測信息進行全面掌握,把好采購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監管部門對原料的流向、使用情況、庫存情況等進行快速有效的追蹤,一旦發現問題能迅速處置。首批110家試點單位成效初顯,在今年的市級抽檢未發現食用農產品抽檢不合格的情況,接下來將在全市范圍進一步推廣,把更多學校食堂的原料采購納入追溯管理體系。
此外,通過制定學校食堂定點采購單位目錄,多地學校食堂還實現了蔬菜、肉類、大米、食用油等重點品種“集中采購,定點配送”,食材來源更可控。
餐飲單位的后廚往往被設為“禁區”,恰恰是這“看不得”的遮掩最容易引發問題。去年以來,市食藥監局在餐飲集中區推行“明廚亮灶”建設,并聯合教育部門,將學校食堂作為重點單位全面鋪開“明廚亮灶”建設,公開食品來源渠道、加工制作全過程,在做好政府監管、家長監督的同時,引入社會第三方監督力量,力求讓學生吃得更舒心、家長更放心。截至目前,全市學校食堂的“明廚亮灶”實施率已達到86.79%,量化等級優秀率達到63%,學生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示范點引領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
市井“老味道”也要有安全保障
短鏡頭
在太倉市沙溪鎮,居民陸其中自家作坊生產的臭豆腐幾十年來聞名鄉里。不過,縱使老陸有一把祖傳的手藝和秘方,小作坊卻因為衛生環境不達標差點被關停。
為了將這個鄉親們鐘愛的“老味道”保留下來,太倉市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一次次上門和老陸溝通,勸說他對作坊進行升級改造,好好整治一下生產環境。在監管部門的幫扶指導下,老陸掏出一筆資金,在小作坊原址旁加蓋了不銹鋼大棚作為生產車間,增添了紗窗、紗門等防蟲措施,祖傳的鹵缸也用上了專門定制的不銹鋼紗網蓋,生產條件整體改觀和提升。
改造完成后,老陸順利領到了小作坊登記證。今年5月,老陸的“老味道”臭豆腐作坊還通過現場驗收被評為“小作坊示范點”,獲得了1萬元獎勵。如今,老陸正在考慮,再改擴建一下生產車間,進一步提升產量和產品質量,把自家臭豆腐的名氣做得更響亮。
長聚焦
鹵菜、臘肉、豆制品、糕點,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尋常食物,這些充滿市井氣息的食物通常產自小規模生產經營的私家作坊。提到食品小作坊,總讓人聯想起衛生差、環境糟、質量沒保證等負面詞匯。的確,與成規模的生產企業相比,食品小作坊產業規模小、人員安全意識薄弱、管理水平低下,也一直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此題何解?如果一刀切,或將斬斷市井美食的傳承,若是保留,又應當如何去蕪存菁?為此,市食藥監局用了一年多時間,摸底調查了全市一千余家食品小作坊,一一核查登記,設立嚴格準入條件,條件不符合的領不到小作坊登記證就不得生產銷售,對證照不齊的小作坊及時依法取締。各市區也相繼公布小作坊食品品種目錄,給食品小作坊的生產范圍開出“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如明確小作坊不得生產加工乳制品、罐頭制品、保健食品等。截至目前,我市已核發食品小作坊登記證358張,開展集中整治取締了無證無照“黑作坊”527家,查處食品小作坊違法案件10起。
為鼓勵小作坊規范經營,樹立樣板,以點帶面推動全市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去年6月,市食藥監局啟動了蘇州市百家食品小作坊示范點創建工作,今年這項工作也被列入了市政府實事項目。目前100家小作坊示范點建設已全部驗收通過,“掛牌”開張。通過示范點建設,還催生了一批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小作坊,蘇州采芝齋食品有限公司對蘇式糖果的傳承創新數次登上央視舞臺,出自吳江震澤鎮仁昌食品廠的定勝糕還走進了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
“對小作坊經營者來說,示范點的這塊招牌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日常監管中會對示范點小作坊有更高標準、更嚴要求,要以示范點為龍頭樹立起行業的標桿。”市食藥監局食品生產監管處處長張曉宏表示,示范點更不是保護傘,市食藥監局正探索建立食品小作坊示范點退出機制,對無法持續保持示范點驗收標準條件的、或是在日常監管中發現存在違法違規等行為的食品小作坊,將撤回示范點稱號。
記者了解到,針對食品小作坊的監管“云平臺”已經上線,小作坊經營者可以在線完成申領登記證等事務,監管人員也能通過手機App實現移動監管,監管工作將更高效。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