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導刊》刊號:CN11-5478/R 國際:ISSN1674-0270

登陸 | 注冊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吃飽到吃好,對科學膳食的健康追求折射時代的變遷

2018-11-07 10:02:00 來源: 湖北日報

評論0  我來說兩句

 

發布時間:2018-11-07 07:41:49來源: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孫麟

一粒米里看世界,兩根箸間話市情。“吃”,承載的記憶如此深重。

從空空蕩蕩的菜籃子,到“天天過年”的百姓飯桌;從計劃經濟的憑票供應,到如今的手指一點,美味到家;從“有啥吃啥”的基本需求,到科學膳食的健康追求……“吃”的變化,不只是豐富了我們的味蕾,更見證著改革開放40年我國從溫飽型向小康型社會不斷邁進的時代變遷。

從吃不飽到吃好,到五花八門食材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食品安全的第一個層面,是“數量”層面的安全。

“這是指食物、特別是糧食的供應問題,即人們既能買得到、又買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熊善柏教授介紹,這一概念源于1974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通過的《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

那時的中國,老百姓最關注的是溫飽問題,“你吃了嗎”這句簡單的寒暄,流露出人們對吃的渴望和餓的尷尬。“能吃上飯是最幸福的事,所以見面都是吃沒吃的話。”在老一輩的記憶里,40多年前的回憶多半是苦澀的,68歲的楊桂芬總忘不了供不應求的年代,“買啥都得用票證,買糧用糧票,買油用油票,買肉用肉票,沒票簡直寸步難行,很多人吃飯上頓不接下頓。”

真正把“食品安全”作為一個重大問題正式提出來,是在改革開放之后。1978年,廣大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農業生產力得到空前提高,農產品數量由長期“不足”“短缺”,到1984年一躍變成“大豐收”“糧滿倉”——長期未能解決的溫飽問題一下子解決了。

楊桂芬的兒子小剛出生在1981年的武漢。在他的印象中,小時候,雞蛋、奶粉、海產品等樣樣都有,不用為“吃”犯愁,“但選擇不多,小孩子還是最盼望過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物資漸漸豐富。1985年,國家將糧棉油蔬菜等主要農副產品的統購統派制度,逐步改革為以計劃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制度。1988年,農業部開始實施“菜籃子工程”,要求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及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等服務體系,保證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吃。1993年,糧票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國人的飲食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捆綁在商品身上的枷鎖被打開,沉睡的市場在蘇醒。

曾幾何時,“白沙洲”只是一片荒野。2004年,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建立,如今以年銷售量400萬噸、銷售額320億元,躍居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的十強市場。其蔬菜、水產品、糧油等多品類交易經營,確保了大武漢農副產品的供給。

據白沙洲大市場蔬菜協會會長安義明介紹,僅蔬菜商行約有500個,蔬菜品種較當初翻了3倍,光辣椒就有10多個品種,本地辣椒、海南辣椒、越南辣椒、印度辣椒爭奇斗艷,小米椒、螺絲椒、雞腸子辣椒、樟樹港辣椒百花齊放,不怕買不到,就怕挑花了眼。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改革春風吹進菜園子,菜農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尖,小生產對接大市場,市場所需就是“指南針”;改革春風吹進菜籃子,消費者站在商品經濟的風口,五花八門的食材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澳洲龍蝦、智利車厘子等“新貴”閃亮登場;改革春風吹拂,人們的飲食方式也在悄然改變,“下館子”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吃館子”不一定得親自去,叫個外賣,吃遍全城……總之,“吃”已演變成一種極具經濟推動力的社會消費。

從農田到餐桌,從舌尖到心間,食品安全防護網越織越密

食品安全的第二個層面,是“質量”層面的安全。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食品安全逐漸被重視起來。”省食藥監局副局長鄧小川介紹,世界衛生組織將食品安全定義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制作、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健康受到損害的一種擔保”。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食品安全建設加快腳步。

1983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這是我國第一部食品安全方面的專門法律。

1990年,我國開始推行“綠色食品工程”,標志著食品安全的起步。

2009年,《食品安全法》頒布,6年后重新修訂。

2010年,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中國食品安全步入一個全新時期。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四個“最”字鏗鏘有力,一個“確保”擲地有聲,這樣的宣示與承諾,彰顯了黨和政府回應民眾關切、紓解“舌尖”難題的堅強決心。

我省是食品生產消費大省,圍繞“四個最嚴”,深入推進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書寫“食品安全戰略”的湖北篇。

強機構,明責任,監管體系日臻完善。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意見,制定《湖北省食品安全問責辦法》,率先完成省市縣鄉四級食品藥品監管機構改革,實現食品藥品監管由“分頭管理”向“綜合治理”的根本轉變。

防源頭,管過程,控風險,食品全過程、全鏈條監管能力不斷強化。在“放心肉菜超市”,一顆白菜的“前世今生”掃碼皆知;在“明廚亮灶”,一個小小的探頭就能洞察后廚百態;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哨點”,農產品遠離重金屬污染的風險。

出重拳,下猛藥,食品安全整治行動勢如雷霆。農村“清源”“凈流”“掃雷”“利劍”四大行動如火如荼,肉制品、桶裝水、散裝白酒等重點大宗食品綜合整治接連不斷,“護老”“護苗”特別行動貫穿全年,堅決不讓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

重典治亂,嚴懲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食安、農安、公安“三安聯動”,公布最嚴“黑名單”,對不法分子實施聯合作用懲戒,甚至終身禁止從業。

近年來,我省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沒有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2017年,農業部對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99.4%,排名全國第一;嬰幼兒配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等重點食品的抽檢合格率,穩居前列;食品安全公眾滿意度連年攀升,武漢、襄陽、宜昌三個國家級食品安全城市達79%以上。

從農田到餐桌,從舌尖到心間,一張無形的食品安全防護網越織越密。

蔬菜要綠色無公害的,魚蝦還得是活蹦亂跳的

食品安全的第三個層面,是“營養”層面的安全。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食品安全定義為,“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在“健康中國”以國策論之的當下,“治病不如防病”理念深入人心,老百姓對一日三餐的追求變得更加理性、睿智。

10月16日,武漢青山公園,省衛計委、省疾控中心等聯合開展“三減三健”全民健康行動。鍛煉身體的老人們聚攏過來,聽專家們講解如何減鹽、減油、減糖,如何達到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

“這些小妙招,真是事半功倍!”家住紅鋼城的66歲老人張巧梅收集了不少科普宣傳單,“我要拿回去給老伴看看!”

張巧梅笑稱自己是一名“都市菜農”。多年來,她一直在自家院子里種些小菜。“一來尋個樂趣,二來圖個新鮮,三來鍛煉身體,何樂而不為?”老人開懷。

蔬菜要綠色無公害的,食材原料要當年的,魚蝦必須得是活蹦亂跳的,雞蛋也挑農村散養的……進入21世紀,人們開始呼應健康主題,綠色、素食、低脂肪成為人們關心的關鍵詞。苞谷飯、蕎麥面等粗糧谷物重回餐桌,變成降糖、減肥的健康食品;現磨豆漿、手工面包成為新寵,添加劑食品遭受冷落;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不再是價格的高低,而是什么食品有營養,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保持身體的酸堿度平衡……

據省疾控中心慢病所副所長祝淑珍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國人營養均衡有了很大的提升,蛋白質尤其是優質蛋白的攝入有明顯增加。因此,國人生長遲緩率大幅減少,平均身高比過去升高,40年間青少年身高增加3—5厘米。此外,蔬菜、水果攝入量增加,腌制食品攝入量降低,使得國人胃腸道癌癥、感染性疾病、嬰兒出生缺陷等大大減少。

風起潮涌40年,從吃得飽到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變化的是老百姓對一日三餐的取舍,不變的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篤定追求。這,是改革發展成果的最好印證,也是改革腳步永不停歇的力量源泉。

微信關注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參與評論

食安中國 Copyright ? www.mytravellingguide.com 2012-2018

京ICP備09075303號-1 海淀分局網絡備案編號:1101085079,1101055372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中路39號萬地名苑1號樓1004室(郵編100039)

聯系電話:010-88825653   010-88825683  010-64972251   010-88825687   業務咨詢:010-88825689   值班電話:18600563206

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app|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久青草国产97香蕉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香蕉在线的人|dwoman亚洲老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