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案一審判令兩被告賠禮道歉
日前,北京市檢察院四分院提起的北京市首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案一審公開宣判。法院判決支持了檢察機關的全部訴訟請求,判令兩被告停止銷售減肥保健品等有毒、有害食品,并在媒體上公開向社會賠禮道歉。宣判后,兩被告當庭表示服從判決,不提起上訴。
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的事并不少見,比如官員道歉、明星道歉、造謠誹謗者道歉,時不時能看到,但在食品安全方面,還比較少見。何為道歉,按照詞典的解釋,意為表示歉意,特指認錯。對別人造成了某種妨礙或冒犯,主動道個歉,這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基本的禮數。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面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死要面子”,就是說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面子,面子就是活著的價值。有些人是打罰都認,但指望他低頭認錯,是難上加難。19世紀末葉,美國傳教士史密斯根據他在中國生活22年的切身感受寫了《中國人的性格》,書中指出:中國人重面子的行為其實就是“做戲”的行為,講究“表面工夫”,人與人之間互動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表演給對方看的“前臺行為”,至于個人不欲人知的“后臺行為”則是不登大雅之堂或上不了臺盤的“里子”。
食品安全,是“管”出來的,需要多處著力。應該說,這些年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而且,從現實感受講,“舌尖上的威脅”離得越近,人們的憂慮就會越大。小馬飛刀以為,此次北京市首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案的審判結果,開了一條好路子。無形中就將經營者推到了社會公眾面前,意味著經營者今后運營接受的不僅僅是法律和監管部門的約束,更有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畢竟,企業要生存,就得要有良好的信譽為前提。更為重要的是,還有一個現身說法的作用,通過大眾媒體的廣為傳達,既達到了懲戒的目的,也警示教育了其他經營者,可以說本身就是一次極高效率的宣教行為和普法行為。
當然,假如道歉只是口是心非地走過場,只是為了免于有可能的責任而迫不得已采取的一種減責策略,那么,這樣的道歉反而會使道歉本身帶有的“善”變成“惡”。這就需要監管部門不能就止打住,還必須加大監管力度,讓公眾看到真正的行動與改變,而不能成為失責者可以免于追責,失能者受到庇護的借口?!⌒●R飛刀

相關熱詞搜索:
[責任編輯:]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