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為什么這么喜歡食品安全方面的謠言?
燕麥致癌、食鹽有毒……在很多網絡自媒體上,食品安全謠言層出不窮。一些舊謠言甚至在專家辟謠后,過一段時間改頭換面卷土重來,閱讀量動輒10萬以上,引發人們的焦慮。“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利用自媒體造謠已呈現公司化運作趨勢,形成“以謠生利”的產業模式。
一些不法自媒體為什么這么喜歡食品安全方面的謠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謠言可以帶來驚人的流量。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世界上傳播率最高的兩種信息,一種與“錢”有關,一種與“命”有關。與“錢”有關的,比如財富榜單、富豪們的名言軼事,都能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與“命”有關的,比如各種保健秘方、馬拉松磨壞半月板之類的傳言等等,都是點擊和轉發的熱門信息。不管承認不承認,愛錢惜命是最基本的人性。
各種食品安全謠言,就屬于后面這種與“命”有關的信息。“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對人體有害”,相信看到這類信息之后,不管你是學富五車的高級知識分子,還是在廣場跳舞的大媽,都天然地想要點開看看。畢竟,無論高尚還是庸俗,你都得吃鹽吧。點開看了之后,甄別能力強的人一笑而過,信以為真的大爺大媽恐怕又要“好心”地將這條事關每個人健康的信息轉發到朋友圈、家人群當中。更有甚者,濟南有市民因此好幾個月都不再吃鹽。
如此一來,自媒體們獲得的流量那是杠杠的。流量是什么,在不少人看來,流量就是關注,流量就是最過硬的數據,流量就是嘩嘩的金錢。很多有操守的媒體機構和自媒體人,堅持原創高質量的信息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注與流量。而有些人僅僅靠傳播食品安全謠言,就能賺得盆滿缽滿,這些人能不洋洋自得、趨之若鶩嗎?
一些自媒體墮落為食品安全“謠言工廠”,利用的就是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與焦慮,而變現的手段主要有三條路子。一條是積累眼球,煉成大號,然后利用影響力發軟文、打廣告賺錢。這條路在一些人看來還是來錢太慢,于是有人就選擇了第二條路——赤膊上陣敲詐勒索。比較典型的案例是,王某制造“塑料紫菜”謠言后向紫菜生產廠家敲詐10萬元。第三條路,是一些公司為了打擊競爭對手,高價收買自媒體傳播關于競爭對手的謠言。
傳播謠言本身已經違法,上述三種變現手段中,第一條利用民眾焦慮賺錢非常不道德,第二條、第三條都已經涉嫌違法犯罪。打擊利用自媒體傳播食品安全謠言的行為,重點在于切斷造謠獲利的利益鏈條。在這個過程中,要分清正常輿論監督與借助謠言傳播謀利的本質區別,對民眾正常的維權監督要保護,對“以謠生利”的行為要堅決打擊。作為自媒體,也要謹遵法律,不越紅線,刀口舔血的非法生意。(本報評論員周東飛)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11-26)姚景源:食品行業的好壞不能用百分比來衡量
- (2015-03-06)用數據說話:完美質量信息管理,助力食品安全發展
- (2014-12-09)克魯勃潤滑劑:不止于食品安全
- (2014-11-04)藝康:做好食品安全,推動社會責任
- (2014-10-20)食品企業應如何管控食品安全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