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謠言十大套路揭秘 教你如何對謠言說“不”!
食品安全謠言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日常關心的焦點。因此,也總有人利用這種心理,散播沒有事實根據或缺乏科學依據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也就是“”,比如——
網友A
閔閔,有人說紫菜是廢舊黑塑料袋做的,是真的嗎?
我還聽說小龍蝦重金屬超標,不能吃,嚇得我都不敢吃了!
網友B
假日里,你是否也刷到了類似的信息呢?
食品安全謠言的十大套路
閔閔就常在后臺收到網友們類似的咨詢,為了能讓大家吃得安心、買得放心,閔閔今天就請來了區疾控中心的專家,來為你梳理,并教你如何對謠言說“不”!
食品安全謠言十大套路,
你都見過嗎?
套路1
大量使用圖片和視頻佐證論點
,讓人信以為真。而這類圖片往往都是與實際無關的場景和物體,甚至是修圖軟件偽造出來的。
套路2
主體是營銷組織、個人帳號
發布謠言的,因此大家需要首先看一看文章發布的出處。
套路3
濫用專業術語
,激素催生技術、硫化促進劑等專業術語的使用使這些謠言看起來“頭頭是道”,讓普通讀者產生“不明覺厲”的感覺。
套路4
“緊急??!” “大家買時注意啦??!”
缺乏專業知識,謠言錯誤百出,常用等語句引起公眾的注意。
套路5
炒冷飯
,陳年舊帖常隔一段時間就會稍加修改再次傳播。
套路6
偽專業、模糊關鍵信息
。通過點明信息源自專家學者或專業機構等,讓讀者覺得權威可信,但是實際上,具體時間、地點、科學數據信息都不明確。
套路7
夸張、刻意夸大的字眼
標題多以吸引眼球。
套路8
口語化、不規范
用詞,沒有科學性及嚴謹性。
套路9
煽情
走路線,使用“不轉發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語句誘導讀者轉發。
套路10
偽裝好心
站在科學道德高度,在同時呼吁為朋友、家人的健康誘導人傳播。
這些常見的謠言,
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火眼金睛
你知道嗎,有不少謠言,都會運用上面這些“套路”來混淆視聽。下面,就讓區疾控中心的專家用真相破解這些謠言,幫你煉就一雙“”!
謠言:紫菜是廢舊黑塑料袋做的。
真相:無中生有,只是為了蹭網絡熱度。
謠言:豆制品中含大量植物雌激素,會提高乳腺癌患病機率。
真相:豆漿中植物雌激素含量并不高,不足以改變體內雌激素整體水平。而且,植物雌激素對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起雙向調節作用,有利于降低患乳腺癌風險。
謠言:麻辣燙、米線中有H7N9病毒,可致人死亡。
真相:H7N9病毒是禽流感病毒中可引起人感染的病毒亞型之一,對熱敏感,65℃加熱30分鐘或100℃煮沸2分鐘以上即可滅活。因此,麻辣燙、米線攜致命病毒缺乏相關流行病學證據。
謠言:小龍蝦經基因改造而來,用于處理尸體。還在污水中生長,重金屬超標,外國人都不吃。
真相:小龍蝦原產于美國,有上百年食用歷史,雖生命力頑強,但更喜歡清潔的水體。
謠言:兒童牛奶中含肉毒桿菌,可致白血病。
真相:飲料的生產工藝需要有氧低酸、高溫殺菌,肉毒桿菌無法存活,而且至今科學未發現肉毒桿菌與白血病有關。
謠言:不要再吃啦!!奶??看蚣に禺a奶,牛奶中含有激素可致癌,轉起來!轉起來!!
真相:產奶是奶牛在哺乳期正常的生理反應,不是靠打激素實現的。
謠言:無法忍受!!醬油中微生物易致病,生產過程易產生致癌物質,不能生吃。
真相:醬油生產過程中有一道“熱殺菌”的工藝,直接食用不會致病、致癌。其中,通過食品添加劑等配制而成的液體調味品則為配制醬油;以大豆,小麥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體調味品為釀制醬油。按照相關規定,產品在標簽上必標明釀造或配制字樣。
謠言:柿子酸奶同食會產生有毒物質,已致一小女孩中毒身亡。
真相:柿子中的鞣酸可與酸奶中的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沉淀物質鞣酸鈣,但不會中毒致死。
謠言:“鹽里面加進了亞鐵氰化鉀”危害身體健康,這種添加劑去掉“亞鐵”就是氰化鉀,氰化鉀在10秒內能使人喪失意志,幾分鐘就可以毒死一人,必須絕對禁止這種添加劑。
真相: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既不是有毒物質,長期食用也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面對謠言,我們該怎么做
45
據統計,近年來的網絡謠言中,與食品有關的占。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謠言,我國成立了“中國食品辟謠聯盟”,通過對網絡謠言進行梳理、分析,傳播正確的食品安全知識。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8-08-24)免費眼部檢查“套路滿滿”,慈溪一家保健食品店被查處
- (2018-09-07)市面上不少大閘蟹被稱為“洗澡蟹”,為何會出現這種叫法?
- (2014-11-26)姚景源:食品行業的好壞不能用百分比來衡量
- (2015-03-06)用數據說話:完美質量信息管理,助力食品安全發展
- (2014-12-09)克魯勃潤滑劑:不止于食品安全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