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出爐 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到3.64億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5.69億,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到3.64億。然而,一些自制食品披上“家庭作坊”“媽媽味道”的“外衣”,通過網上購物平臺,滲入普通人的生活中,留下了安全漏洞,消費者網購食品只有抱著撞大運的態度,不出問題則已,出了問題將面臨無人擔責的尷尬境地。(10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果說哪項技術對社會產生了顛覆性影響,恐怕互聯網技術是當之無愧的。這種技術又引領了餐飲轉型和消費變革:家庭主婦減少了去菜市場的頻率;上班族打開外賣軟件點上可口菜肴;老年人不再蹣跚而行。網購食品的流行,徹底改變了購物習慣。
然而,安全隱患自從網售模式出現之初,就伴隨左右,成為不能回避的問題。不管是時尚零食還是酒水飲料,不管是餐飲外賣還是手工美味,都存在著風險。這其中既有原材料的問題還有制作工藝的問題,既有送達途中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有道德敗壞者的故意為之問題。
曾經出現的網售食品安全現象,讓我們的神經繃得緊緊的。我們既歡喜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便捷,又擔心哪個環節一旦出現問題,給舌尖安全帶來危害,在“又愛又恨”情緒里,只能是“吃得膽戰心驚”。很多消費者網購食品抱著撞大運的態度,期待每一次都能是“好運連連”。
前幾天,“網紅貓”逃亡國外之后終于投案自首了,這是迫于強大的追逃手段的壓力而不得不自首的。這個“網紅貓”依靠自己的直播間銷售了大批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有假冒偽劣的,也有三無產品的。這其實只是網售食品的問題單方面的呈現而已。
網售食品的問題,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個是,成為假冒偽劣食品的匯聚之地,一些違法企業感到“網絡具有隱蔽性”,將自己的產品低價銷售給平臺。當然,他們也是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叫“吃不死人”;一個是,網售平臺為了利益,對網絡店鋪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圖能夠從銷售利好里獲得利益;一個是,很多食品打著私房、手工、媽媽的味道的名義銷售,其實就是三無產品;再一個是,承接送達的人員素質不高,把“勞累的氣”撒到顧客的身上,比如一位送達員竟然將唾液吐在飯菜里,一位送達員將小便撒到餐盒里。
網購消費模式具有滯后性,消費者無法像在餐廳或超市一樣對商家的衛生和食品安全情況有直觀的了解,給不法分子提供了空子。為此國家有關部門一次次出臺具體管理規定,然而問題還是發生著。網售食品是好事情,但是一定要確保老百姓的每一頓飯都吃得放心。這需要進一步落實規定,事前設置好門檻,事后對接好處罰。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6-10-12)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宣貫大會
- (2014-11-26)姚景源:食品行業的好壞不能用百分比來衡量
- (2014-07-15)2014年中國食品飲料大會
- (2018-06-22)第七屆“中國食品健康七星獎”揭曉——七星聯盟與餐飲企
- (2018-06-22)第七屆“中國食品健康七星獎”揭曉——七星聯盟與餐飲企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