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都不能叫‘醬油’真相是什么 食品安全沒問題不等于合格醬油
針對近日“29款醬油不達標,海天、李錦記都檢出問題,有的都不能叫‘醬油’”等說法,中國調味品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聲明稱,此信息存在嘩眾取寵和夸張獵奇的“標題黨”行為,引發了行業信任危機,傷害了真正做好產品的企業。(10月18日《北京青年報》)
調味品協會說的是江蘇省消保委的醬油產品比較試驗報告,還是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媒體所報道的“有12款醬油樣品存在不符合相關國家標準,主要存在的問題有配料表中所用原輔料的名稱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標簽中數字的字符高度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標簽上引用的產品執行標準為過期標準”等情況,均是對試驗報告內容的引述,既未夸張,也沒有獵奇。
有的醬油“甚至可以說就不能稱為醬油”,這話說得確實比較“重”,但如果“達不到我國釀造醬油的最低標準要求”是事實,問題之“重”,就不是消保委的報告或媒體報道給“說重”的,而是某些企業自己“生產”出來的。而將在明年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醬油》中規定,只有釀造醬油被定義為醬油,勾兌調配醬油屬于復合調味料。這么說的話,達不到釀造醬油最低標準要求的“醬油”,可不就是“不能稱為醬油”了么?即便說新標準尚未實施,但并不影響消費者在這種問題上的認知。
醬油質量問題曝光后,海天、李錦記等企業提出異議,稱產品的某些指標低于國家標準并不構成產品品質問題。檢測試驗報告認為一些醬油產品存在質量問題,企業和協會則稱“不構成品質問題”,后者的措詞似乎比較“專業”。而在我看來,質量不合格而不構成品質問題之說,頗有些玩文字游戲的味道。
企業和協會的另一個自辯詞是,醬油質量問題不是食品安全問題。而這種“吃不死人”就不算問題的邏輯,早就臭大街了。消費者之所以在一些問題上為“吃不死人就沒事”的“標準”所困,往往因為不具備知情條件?,F在消保委站出來揭真相,一些企業和行業協會繼續拿“不是食品安全問題就不算問題”的邏輯忽悠,難道他們沒覺得這不太尊重消費者的智商嗎?
真相已擺在那兒,協會還在拿文字游戲的辯詞為問題產品粉飾,這并不理性。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8-07-19)今后配制醬油不得以“醬油”為食品名稱
- (2018-08-10)各種醬油都可能出現生蛆現象嗎?世界各地有哪些特色醬油?
- (2018-08-18)醬油生蛆通常非品質問題?吃醬油變黑,真的不怪醬油!
- (2018-08-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醬油出爐 配制醬油不再屬于醬油了
- (2018-10-16)海天回應醬油“被點名” 標示值低于了計算值怎么回事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