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綜合征是什么 秋季保健你需要擁有一個好心情
在傳統中醫學看來,人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欲與四季變化間存在相應聯系。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副主任醫師趙欣認為,秋天的這種情緒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饵S帝內經》記載“西風生于秋,病在肺”,“在志為憂”。就是說秋應于肺,憂慮、悲傷是秋季的情緒特點。因秋季景色、氣候變化而產生的情緒被稱為“悲秋綜合征”。
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教授王進東解釋,秋天天氣轉涼,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受到抑制,容易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秋后晝短夜長,也會干擾生物鐘調節機制,使人的情緒發生變化,甚至引發精神性疾病。同時,秋風蕭瑟、落葉滿階等景象容易成為情緒變化的助推劑。
因此,與其說觸景生情,不如說是人體生物鐘不能適應日照時間長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進而產生低落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引發“悲秋”。趙欣說,臨床觀察發現,抑郁癥患者的發病率在秋季最高,“悲秋”人群大多對寒冷比較敏感,體質較弱,體育活動較少,且常年在室內的工作者較多。
很多人問:“悲秋”是一種病嗎?其實,“悲秋”是人正常的身心反應,它還不算是病,但也不能任由其發展。從中醫治未病的角度,可以從情志、臟腑、飲食三方面進行調節,避免“悲秋情緒”變為“秋季抑郁”,影響自身生活。
情志調理。秋天是碩果累累、收獲滿滿的季節,大可不必自尋煩惱。登高賞景,外出旅游,適當進行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可使人舒展筋骨,心曠神怡,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傳統保健項目也有助于舒緩心身。王進東建議,秋季可旅游和外出,看看山水美景、裊裊炊煙,疲勞、苦悶之感頓消;或多找知心親友說說心里話,把精力集中在享受生活和工作中;心情煩悶時,看喜劇片、相聲、小品,效果也很明顯。
《黃帝內經》中“喜勝憂”就是說開心就能戰勝悲傷。趙欣說,出門遠足或爬山,一方面是通過體育運動調動身體機能,從而產生愉悅感;另一方面也是在游覽中體會“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喜悅,舒爽胸懷。
臟腑調理。王進東介紹,秋季在五行中屬金,金在自然界中與燥氣相合,在人體形神中與肺、大腸、皮毛、悲傷等相通,而燥氣最易傷肺。因此,人體在秋季容易出現肺燥津傷,表現為咳嗽干痛、鼻腔干燥、皮膚粗糙、身體發癢、大便秘結以及情緒悲傷低沉等癥狀,更易導致有原發性肺系疾病者復發。
應當提早做好預防,改善自身體質。根據自身情況,可選擇慢跑、八段錦等健身運動,提高機體防御功能;嚴格戒煙,保證室內空氣通暢;外出公共場合時可佩戴口罩。這些都不失為簡便可行又有效的秋季保健方法。
飲食調理。秋季飲食,應當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可以食用牛奶、蛋、水果,補充蛋白質與鈣質,喝綠茶、咖啡或食用熱量稍高的食品,以提高抗病能力,增強體質和意志力。
王進東提醒,蓮藕、梨、粥、蘿卜和中醫藥膳等可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核桃、魚類等含有較多磷質,香蕉富含復合胺,食用可幫助人們緩解憂郁心情。趙欣建議,適當多吃些蓮藕、蓮子、小麥、紅棗、桂圓,也可以健脾養心對抗抑郁。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8-08-25)兒童暴飲暴食或是小胖威利綜合征 兩歲以前為最佳治療時期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