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飲食安全問題引人關注 保障學生健康應打好“組合拳
今年以來,小學、幼兒園飲食安全問題引人關注。有的小學公示的營養餐變成了素面條,有的幼兒園用過期變質原材料制作幼兒餐食。諸如此類學生餐缺斤少兩、以次充好、走樣變味的新聞并不鮮見。同樣,關于學校裝修、“毒跑道”污染等危害孩子健康的報道亦時見報端。凡此種種,既暴露了部門監管的滯后,又反映了社會道德的失范,令人扼腕、引人深思。
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制度不健全,給人以可鉆之漏洞;有的是監管不到位,各管一段、都管都不管,放松了應盡的職責;有的是流程不透明,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未能發揮應有效用;還有的是管理者權力尋租、謀取私利,經營者利字當頭、鋌而走險,等等。孩子上學,吃住用安全是最起碼的健康保障。一方面職能部門有責任不斷加大投入,保障學生吃得好一點、住用條件改善一些,這本是惠民生、利長遠的好事;另一方面家長交了伙食費,與學校建立了契約關系,學生本應享受保質保量的供給。如若因為監管缺位、政策跑偏、契約受損,導致好事沒辦好、善事打水漂,學生的健康乃至全面發展將成鏡中花、水中月。
亡羊補牢未為晚!保障學生身體健康,需要法治與德治雙管齊下,治標與治本同步并行,抓住要害處、打好“組合拳”。
問責懲處強度要加大,追責力爭零例外零容忍。有權有利必定有責任義務,失責失義必須追究責任。日常監管,應采取不發通知、不打招呼等形式,隨機抽查,突擊檢查,發現問題一追到底,涉及黨員干部的依紀依規問責;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真正使法規紀律成為帶電的“高壓線”,把管理、生產和經營方拴在一條責任鏈上,誰膽敢觸碰,就讓誰付出代價、真正感到“疼”,形成“處理一個,警醒一片”的強大震懾。
管理監督維度要拓寬,監管力求全覆蓋全鏈條。事后處理固然能還公眾以事實真相,但畢竟健康危害已然發生。所以,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動員、家校參與三方聯動,樹牢全流程監管理念,把法規法紀挺在前面,把管理制度扎緊織密,明晰工作職責,整合監管力量,強化聯合監管效力;創新公示形式,最大限度公開透明,增強公眾有效監督;提升行業標準,落實準入、黑名單制度,嚴格校企自警自律,建立起責任、監督、自律三維協同體系,把有形和無形的監管貫穿于學生在校健康事項各方面、全過程,切實防患于未然。
德行善治潤度要提升,直到內心不逾矩不妄為。每有此類事件發生公眾都會追問:利字作祟,良心何安?其實古人早有良好社會愿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何對待老人和兒童,最能反映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須知,現代治理體系下,公共服務領域的損公肥私,最終受害的是每一位公眾的利益,反之亦然。學生是家庭的寶貝,更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全社會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喚醒心中道德律令,樹立崇德向善價值取向,齊心協力、真心實意,以愛心呵護、職責守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8-07-03)加強和落實校園安全洗滌技術升級 學生飲食亟待全方位呵護
- (2018-07-14)中小學健康問題要從良好飲食習慣抓起
- (2018-08-15)大學生志愿者開展了科普宣傳活動 向社區居民宣傳食品安全知識
- (2018-08-17)西疇縣開展農村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引導學生怎樣識別食品安全
- (2018-08-30)樂鎮在全鎮開展校園及學生安全工作大排查大整治工作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