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密度什么意思呢? 孩子不長個和這個有關系
有些家長總感覺自家孩子長得慢,明明平時吃嘛嘛香,身體也沒有疾病癥狀,為什么就是不見長呢?其實,寶寶吃得多并不代表吸收的營養充足,還要看食物的“營養密度”值。如果長期吃低營養密度的食物,表面上看寶寶似乎吃飽了,但其實根本沒有攝取到有價值的營養成分,自然影響生長發育。
那么營養密度什么意思呢?
顧名思義,“營養密度”是指食品中以單位熱量為基礎所含重要營養素的濃度。簡單來說,就是食物中有讓寶寶吃飽且有力氣的“能量”,還要有滿足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比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因此,一般而言,食物的營養密度高低遵從以下兩個原則:
完整(固體)食物的營養密度>分解(液體)的食物
米湯、粥、稀飯這樣的流質、半流質食物雖然更易被吸收,但所提供的能量和營養相比固體食物(米飯)而言卻少得可憐。同理,整個蘋果比榨成汁營養密度高;肉的營養密度大于肉湯。即使是100%鮮榨的果汁,在榨汁過程中很多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都會流失。而肉湯、雞湯中的蛋白質含量僅有 1%~2%,而肉中的蛋白質含量則在 15%~22% 左右。
很明顯,完整或者固體食物的營養價值相對更高。
粗糧的營養密度>精糧、細糧
粗糧是相對于精米白面等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谷類中的玉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以及各種干豆類,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等。粗糧避免了加工過程中的營養成分流失,因而營養密度相對會更高一些。此外,避免過多添加調味料(特別是糖和鹽),也是保障食物高營養密度的方式。
當然,給寶寶添加輔食除了要考慮營養密度外,還要根據寶寶自身的腸胃適應情況來把控尺度??傮w上遵循“由細到粗、由少到多、由軟到硬、由一種到多種、由流食到固體”的科學原則,如果過早為寶寶添加高營養密度的固體食物,也許并不能有效補充營養,反而會導致寶寶腸胃發生不耐受,罹患腹瀉、便秘等腸道問題。
而寶寶開始長牙后,則要特別注意輔食的粗細搭配。顆粒較大的粗糧不僅有助于鍛煉寶寶的牙齒咀嚼能力和吞咽功能,而且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以起到吸收水分和腸道內的有毒物質,以預防便秘、消化不良的作用。
其實,想要寶寶蹭蹭長個,飲食搭配還要耍點“小心機”,否則雖然食物富含豐富的營養,但是寶寶不愛吃也不行呀!
打開腦洞,花樣做飯
家長懂營養不是關鍵,關鍵的是要寶寶配合才行。天生任性的寶寶,有時候說不吃就不吃。這時就需要家長耍點“小心機”,換個花樣,做出各種營養又美味的食物,不愁抓不住寶寶的口胃。舉個例子,想要讓寶寶吃饅頭或者面包,可以把蒸熟攪碎成泥的胡蘿卜、紫薯、葉菜、黑芝麻粉等加入面粉中做成各色饅頭、發糕和面包,既美觀,味道還獨特,關鍵還可以滿足不愛吃蔬菜寶寶的營養需求。
查漏補缺,關鍵營養額外補
攝入充足的營養是寶寶健康發育的基礎條件,但有些對寶寶生長發育非常關鍵的營養素(如維生素AD)卻是日常飲食中的稀有物種,如若維生素AD攝入不夠,必定會影響寶寶的骨骼發育、身高增長、免疫功能、視力發育、造血功能等。
動物肝臟中雖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但因其異味較大,寶寶接受度較低,而且肝臟屬于“解毒器官”、膽固醇過高,又是各種重金屬及毒素的聚集地,食用起來存在安全隱患,并不建議寶寶多吃。
而胡蘿卜、菠菜、南瓜等深色蔬果不直接含有維生素A,而是以β胡蘿卜素(即維生素A的前提物質)存在,在一定條件能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但轉化率很低(不到1/12),外加寶寶胃容量有限,每天吃的一點輔食根本達不到身體需求量。而0-3歲的寶寶處于身體快速發育時期,一旦錯過補充便會鑄成不可彌補的過錯。
所以,家長一定不能忽視從出生起每天為寶寶額外補充科學劑量的維生素AD,并至少堅持補到3歲,為了寶寶拔高長壯打下扎實基礎。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8-07-04)再沒飯吃也不吃這3種食物,吃壞身體,還有致癌風險
- (2018-07-05)這些食物雖然好吃卻不適合孕媽過嘴癮
- (2018-07-05)心臟健康從吃開始!生活中很多食物對心臟都有益處
- (2018-07-06)65.6%受訪者選擇飲食會關注食物的營養價值
- (2018-07-10)以下這9種食物,孩子吃了影響健康和大腦發育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