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食品”更適合孩子食用? 兒童食品不能游離監管之外
據《中國醫藥報》報道,近年來,兒童醬油、兒童面條、兒童酸奶等打著“兒童專屬”旗號的食品層出不窮,其價格往往比同類食品高出不少。那么,從安全、營養、品質、口味上來看,這些“兒童食品”是否比其他同類食品表現更優、更適合孩子食用呢?專家表示,不要盲目迷信所謂的“兒童專用”,因為這些不過是部分產品的宣傳策略。
目前,市場上標明“兒童××”的食品琳瑯滿目,它們大多數包裝鮮艷,造型卡通,備受家長和孩子的青睞。然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兒童食品”市場價格高、虛假宣傳、配料不當等問題不時被媒體曝光,不少打著“兒童專用”旗號的食品不僅沒有營養價值,而且個別企業還會為了增加口味、延長保質期而過多添加煉乳、砂糖、香精等,這不僅與其宣傳的對兒童有益背道而馳,事實上更不利于兒童身體營養均衡和健康成長。
中國消費者協會早前發布的消費提示明確提出,在我國現行的各類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除3周歲以下嬰幼兒配方食品、輔食外,尚無“兒童食品”的概念和相關食品標準。即使明確標注“兒童”字樣或印有兒童頭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標準進行管理。
換言之,對于3周歲以上的兒童,我國并沒有專門的食品安全標準,更沒有明確的兒童食品定義?,F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是以體重為60千克的成人為標準制定的安全添加限量,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食品添加劑風險評估數據則缺失,這就造成打著“兒童專用”旗號的食品只需要遵循普通食品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生產即可,但這種做法往往使得商家得以游離于監管之外,更對兒童健康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隱患。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家長在為孩子選購食品時,更加注重營養和健康。然而常識是,不同生長階段的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不同,所需的營養也有較大區別。
因此,當務之急并不是對“兒童食品”簡單地說“不”,而是采取措施,既要滿足需求,也不能讓“兒童食品”游離于監管之外。具體而言,在監管層面,應進一步完善檢測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建立兒童食品安全監測、檢測和預警機制;在標準層面,應加強風險評估的科學支撐,制定兒童食品使用添加劑的種類和限量;企業應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盡到告知義務,對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要清楚地標識,以幫助消費者正確選擇;社會媒體方面則需開展大規模宣傳工作,給群眾普及食品、營養科學知識,并監督促進兒童食品生產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謹慎使用食品添加劑。這樣才能使“兒童食品”真正告別“成人圈”,做到我的食品我“做主”,從而回歸其本來,達到皆大歡喜。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8-07-18)兒童脾胃健康應該吃什么?怎樣輕松識別寶寶積食
- (2018-07-20)兒童缺鈣怎么辦? 哪些食物可補充鈣質
- (2018-07-31)全國兒童食品安全守護行動:開展免費移動體驗營活動
- (2018-08-13)“兒童專用”標簽兒童真的是為兒童量身定做的嗎?
- (2018-08-15)防腐劑和包裝材料中發現化學物質可能會損害兒童的健康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