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追溯體系平臺建設 需實現“互聯互通”
近日,第二屆中國食品信息追溯大會在京召開,會上,相關人士對食品行業信息化有關政策、技術、案例和經驗進行了探討,進一步推進信息追溯在食品安全生產、流通中的行業應用,促進、引導食品企業思路創新,引領中國食品可追溯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現狀:
平臺建設日益完善
食品追溯貫穿于種植養殖、生產加工、物流直到銷售流通的全過程,因而提供“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采用各種信息技術建立追溯平臺在切實保障消費者對種植、加工運輸過程中的知情權,有效防止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從源頭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等方面效果顯著。
北京交通大學物流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喜富說:“食品追溯體系的建設最主要的就是 一個中心和三大模塊 ,就是一個追溯云端數據中心,與生產者、監管部門和消費者三大模塊。結合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物聯網技術搭建一個云數據處理中心,把生產者、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連接起來。”
在當下,食藥追溯體系平臺建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據北京工商大學教務處處長左敏介紹,食品安全大數據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工商大學為依托單位),僅2015年一年,已收集在生產、流通、餐飲三個環節的國家食品安全抽檢監測數據,其中食品抽檢樣品數據28萬批,涉及檢測及監測項(食品安全危害及風險因子)700萬條數據。“除此以外,食品安全數據基礎、食品安全數據倉庫、食品安全分布式計算、數據挖掘可視分析等,都是平臺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左敏說。
問題:
“大數據”下的“煩惱”
“中國食用農產品的多主體生產、多渠道流通、多元化消費等特點,造成產品安全監管的巨大困難。國務院提出 從農田到餐桌 的監管思路后,各地在監管體制、監管方式、監管手段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一定成績,但實際效果始終不理想,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全社會。”商務部原部長助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流通經濟學家黃海告訴記者,在經歷多次考察后,他和一群領導及專家學者在報告中建議學習借鑒歐洲國家的經驗,把食品安全的重點和責任放在種養殖環節,并建立可追溯的全程控制體系。一旦發現問題,馬上可以查明有害食品的生產地和流通路徑,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并在事后追究責任。
中國副食流通協會食品安全與信息追溯分會秘書長高海偉告訴記者,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假貨問題形勢嚴峻、商品流通秩序混亂是社會焦點所在。對企業來說,有著多重“煩惱”。
王喜富說:“雖然國家頒布了相應的法規,也形成了一定的行業標準,成熟統一的食品標識以及完善的追溯系統建設標準,但農業產業化和農業標準化程度較低,建立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目的就是較好地解決食品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問題。但是,就目前來說,全國的追溯系統不兼容,追溯信息供給和使用效率也比較低。”
據高海偉介紹,假貨泛濫、惡意竄貨、無法全流程管理產品、與消費者互動少、大數據營銷困境、品牌形象維護難是企業面臨的六大問題。假如沒有精準的消費者信息,沒有準確的渠道信息,沒有大量的市場環境信息,信息時代不能掌握海量數據,就無法做出準確決策和判斷。伴隨著近年來物聯網和智能物流技術的飛速進步,商品流通領域完整的信息追溯體系建設意義可見一斑。中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為食品生產企業提供標準化第三方信息追溯服務,在采用統一標準碼的基礎上,為食品生產、物流、商貿企業提供數據交換服務。
策略:
平臺建設要互聯互通
2010年,商務部從“一葷一素”入手,開展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工作,會同相關部門用試點先行、重點突破的方法,采取中央財政以獎代補的手段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先行先試,探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方式,加強食品安全監管。
國務院〔2014〕20號文件明確,由商務部門牽頭建設重要產品追溯體系。2014年國務院食品安全工作要點也明確,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抓好肉菜、中藥材、酒類、乳制品追溯體系建設。
2015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對追溯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制度保障等,進行了具體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
王喜富認為:“在數量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后,經過結構調整當下已轉入以質量為主的發展時期。因而需要實施生態化、標準化生產等措施,提升食品質量;通過契約、物聯網等手段,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進行全程監控,有效保障食品的品質;通過營銷終端體系建設,實現短鏈營銷和體驗消費,向上帶動生產供給環節,向下得到廣大消費對象的廣泛認可。”
瀘州老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錦松說,作為實業、金融雙輪驅動,貿易、酒業、食品、金融、物流、建工六大板塊融合發展的國有獨資的控股型企業,瀘州老窖較早展開信息化平臺建設。但是在平臺建設過程中,仍舊遇到了新的業務戰略和要求。遇到了個別系統缺失(CRM,訪銷);已有的應用系統里,核心功能缺失;應用系統之間集成性較差;部分已經部署的應用系統,功能上并不能滿足業務的發展需求;個別系統在功能應用上有重復等問題。因而打造“統一完整、整合關聯、安全智能”的瀘州老窖信息化平臺“刻不容緩”。
原國家內貿局副局長、著名流通經濟學家丁俊發認為,追溯體系建設是采集記錄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要用供應鏈思維構建信息追溯體系。
“追溯體系嚴格講也是一個供應鏈體系。從縱向講,涉及產品的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物流、批發零售到消費者手中;從橫向講,涉及信息、資金、標準、技術、人力資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等等,千萬不能認為追溯只是流通環節的事。食品的追溯體系要抓兩頭帶中間,一頭是生產端,要非常嚴格;一頭是消費端,要善于維權,在此基礎上,通過流通引導生產、促進消費。”丁俊發說。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 (2014-06-18)中藥奶制品將納入流通追溯體系
- (2014-06-18)肉菜追溯體系“保衛”百姓餐桌
- (2014-06-18)我國將建設肉菜流通可追溯體系
- (2014-06-18)滬8大類食品擬納入追溯管理體系 或公示溯源信息
- (2014-06-18)食品追溯體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參與評論